这年头不跨个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行业领军企业。近日,踩着BATJ的脚印,滴滴也如愿攻下一张牌照。 昨日傍晚,银保监会官网挂出一则“现代财产()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公告。打开附件,股权结构表中赫然新增四个股东:除家喻户晓的之外,还有一家与之同为第二大股东的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翻阅企查查等查询工具,不难发现,这是一家由滴滴出行全资控股的公司。滴滴虽屈居于二股东,但与外资大股东仅存1%的微弱差距,未来在公司的话语权不应小觑。 资本逐利乃天性使然。“滴滴拿到牌照后,猜猜他会卖给你什么”的话题,瞬间在出行圈引爆: “坐飞机有延误险,定酒店有取消险,打车为啥不能有?滴滴可能会让它成真!” “滴滴平台注册用户数有上亿,叫车时搭售一份意外险,你买还是不买?” “还有那上千万规模的网约车和注册司机,车险、座位险、司乘意外险……光这块保费,是否就可以喂饱这家公司了?” 或许,滴滴的算盘远不止于此。 5.33亿做保险二股东 原本百分之百韩资控股的现代财险()有限公司(下称现代财险),其增资方案批复公告,昨日在银保监会网站披露。 增资后,现代财险的注册资本将从5.5亿元变更为16.67亿元;股东数量从1家变为5家;公司属性由外资独资变为中外合资。 现代财险新的股权结构表显示:增资后,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仍是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为33%;4个新股东中,股份有限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各持股32%,安徽易商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红杉曜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各持股1.5%。 其中,通过企查查app查询显示,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滴滴全资控股的一家子公司。 而通过增资金额、持有股份数等数据,也不难算出,上述4个新股东的出资金额分别约为:5.33亿元、5.33亿元、2500万元及2500万元。而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则放弃了这次增资机会。 现代财险成立于2007年,曾是外资同行眼中的幸运儿。这家有着韩国现代汽车背景的外资财险,是北京首家外资财险公司子公司。同时也是2004年5月监管部门允许外资财险公司“分改子”(分公司升级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后,首家跳过分公司一级,直接由代表处升格为子公司的外资财险。 与此前“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经营必须合资且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的规定相比,外资财险在华经营本身并不受股权比例限制,因此绝大多数外资财险在华都以独资身份经营。外资财险谋求独资的主要原因是,简单的股权关系更利于业务的拓展及经营权的掌控。 既然如此,现代财险为何又愿意放弃独资身份?业内人士的解读是,此举折射出一些外资财险投资保险市场战略的转变,与其独资“苦行”,不如背靠大佬,外资财险与中资有实力背景公司联手经营的意愿日渐强烈。 恰逢眼下一些跨界资本急寻金融场景落地,正好助推外资财险顺利转身。 “出行+保险”=? 那么,滴滴入股现代财险后,可以在哪些领域展开拳脚? 多位财险业资深人士分析表示,现代财险的业务范围可涉及车险、旅行险、意外险、责任险等,这些与滴滴在汽车出行场景里的优势恰好形成呼应。 1、网约车保险 据业内人士介绍,网约车作为一种新型出行方式,与传统营运车辆——出租车在运营风险方面有着较大区别,也不能套用私家车保险的费率条款。因此,网约车保险如沿用传统的车险模式,将会造成混乱和不合理的困境。 正因如此,目前大部分财险公司对网约车保险处于谨慎观望状态,当然也有财险公司表示正在积极探索研究。 如滴滴根据自有数据、并利用现代财险这一平台,研发网约车专属保险,并通过大数据等手段严控理赔风险,那么,网约车保险市场或大有可为。 2、座位险 座位险其实就是车上人员责任险,它是专门保障车上乘客(包括驾驶员)的一类责任险。是指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导致车上的司机或乘客人员伤亡,保险公司将赔偿治疗费或事故金。 3、司乘意外险 覆盖从乘客上车至目的地下车的全行程,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不幸遇到意外事故,针对乘客产生的意外医疗、伤残、意外死亡等费用,提供保险保障。此外,司机自接单开始,可享受与乘客相同的保险保障。 4、打车延误或取消险 经过这几年的保险知识普及,以及险种的日渐丰富,航班延误险、酒店取消险等与旅游、商务出行相关的保险产品,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 目前,滴滴等出行平台都已推出预约打车服务,难免会出现临时被取消、较长时间延误等变数。有没有可能像飞机延误那样推出“打车延误险或取消险”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合规性等方面来看,“打车延误或取消险”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价,以及消费者是否买单? 争搭保险场景 寻求流量变现与获取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搭建保险场景,寻求流量变现入口,或是滴滴参股保险公司的主要目的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滴滴便已在其app端口上线了“金融服务”专区,下设贷款、大病互助、理财、保险商城、汽车金融等多个入口,显示出其开始有意集中发力金融业务的意图。 “搭建金融场景,不仅限于为了流量变现,还可以通过金融业务,实现流量获取,进而反哺主业,助其盈利。”一家保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说,在经过“烧钱”阶段后,传统的出行经营模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金融业务的布局或助其探索价值新引擎。 当然,滴滴也并非保险领域尝到“头啖汤”的跨界资本。 在此之前,早有蚂蚁金服、、腾讯分别成功参股国泰财险、安联财险、和泰人寿。此外,、等酒业巨头也先后参股华贵人寿、珠峰财险。 快递业“三通一达”也不甘落后。申通、韵达、圆通、中通等拟联合发起设立中邦物流保险;同时,申通还联合等公司,拟共同发起设立人寿。不过,截至目前,未有这两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的官方消息。 部分已进入或拟进入保险业的跨界资本一览 从与多位保险业资深人士的对话中,记者梳理出了这些新势力跨界保险业的动机: 一是,近年来电商、出行、快递等行业发展迅速,延伸出的保险需求日益增多,与其交由第三方保险公司承保,不如“自保”; 二是,这些巨头拟借保险牌照延伸公司业务链,使原有主业与保险牌照形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利润的多元化和持续稳定性。 无论是滴滴,还是BATJ,又或是快递业巨头,都是拥有丰富的生活及消费场景资源,同时又急需通过金融牌照落地的企业。 跨界竞争者加速涌入保险业的大幕就此徐徐拉开,更多好戏还在后头。上证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还有一批传统大消费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也都对保险业“垂涎三尺”。 随着各路资本的强悍入局,保险业“新锐”派系图谱跃然纸上。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配备强势的股东资源和突破传统的营销方式,能否促使这些后来者实现弯道超车?原本固若金汤的保险市场格局又会否因一批批“外来者”的到来而出现松动? 市场变局正暗潮汹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