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靴子”终于落地。 4月17日晚,央行突然宣布降准: 从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这次定向降准没有任何预期,出乎很多人意料。那么,为何要在此时定向降准?此次定向降准是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开端吗? 这次定向降准是货币政策环境转向的信号吗? 各方对降准的呼声由来已久。尤其是在金融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银行存款增速大幅放缓、资金成本上升,加上影子银行业务迅速萎缩,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明显低于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1.33万亿元。今年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8.2%,M1增速为7.1%,信贷增速为12.8%,存贷款增速缺口不断拉大。 在此背景下,央行出台定向降准成为应有之义。 据央行官网以2018年一季度末数据估算,此次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偿还MLF约9000亿元,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力度之大,堪比2015—2016年的一次全面降准。 于是,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次“意外”定向降准很可能是货币政策松动的开始。 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这次降准力度很大。一季度经济虽然表现不错,但高频数据显示,下行迹象明显;资金面偏紧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更困难,维持流动性适度十分必要;今年货币政策可能边际略松,监管节奏也可能放缓,资产价格下行压力缓解。 而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澄向《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表示,此次降准只是微调,目前看货币政策并没有往宽松方向转变,“至于未来是否会向宽松货币政策转变,主要看外部环境对经济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那么,此次降准到底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实际上,央行有关负责人4月17日的表态已经很清楚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该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的小部分资金则与4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保持中性。 “同时,还要看到,是发展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述央行有关负责人说。 对此,刘澄也向《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此次央行定向降准是央行采取的主动预防措施,“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减缓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震荡,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不仅如此,对于货币政策的走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 房地产市场会因为此次降准而狂飙猛进吗? 事实上,很多人对2014—2017年我国最近的一个宽松周期期间溢出的流动性所造就的房地产的狂飙猛进记忆犹新。于是不禁发问:这次突然降准,释放4000亿元,是否会有大量资金再度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飙升?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对此给予了否定回答,他向《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是此次降准的核心。 这次虽然有4000亿元资金涌入市场,主要是输送给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真正能够释放到房地产的可能并不多。” 在顾云昌看来,2018年房市是小年,整个资金链状况并不宽松,市场下行是主基调。从购买力看,房地产按揭贷款的比重依然很高,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按揭,但是按揭贷款的利率已经提高,这对购买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在不断加码,一线城市房地产调控还有限购、限贷的政策,这些调控政策并没有松动,对购买力会产生影响。重重高压之下一线城市房价不会上涨。”顾云昌如是说。 在刘澄看来,要使流动性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银监会必须要对银行的货币投放进行精准控制。 事实上,为了防止新增资金流入房地产等领域,央行此次对资金用途作了明确限制,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把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并适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上述要求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 解析央行定向降准,释放资金会致房价飙升吗? 定向降准对股市有何影响? 定向降准作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一种方式,会对股市带来什么影响? 市场已经做出了反应,新加坡跟踪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龙头股构成的新华富时A50指数,在得到消息后立刻跳涨1%。但这种即时反应能否持续,需要时间验证。长江证券策略团队曾发文《历史看,定向降准后的市场走势情况》,分析了2014年以来的多次降准。 2014年以来,央行共进行了8次降准,其中3次为定向降准(2014年4月,2014年6月和2015年6月),5次为全面降准(2015年2月,2015年4月,2015年9月,2015年10月和2016年3月,部分全面降准的同时进行了定向降准,这种情况将其归类为全面降准)。 据统计,2014年以来,定向降准和全面降准之后5个交易日、30个交易日以及90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的表现:整体来看,定向降准后市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而全面降准后,市场在短期(5个交易日、30个交易日)大概率上涨,但长期来看并无明显的规律。 对于降准对股市的影响,刘澄告诉《经济周刊》记者,这次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资金是给小微企业的,对股市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我国的上市企业中较少小微企业,“但是这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希望经济稳定,希望经济减少下行的压力,这对股市,可以看作是一个利好。” 定向降准年内是否仍有进一步实施的空间? 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对于定向降准是否有进一步实施的空间,从相关部门的表态可窥见一斑。 今年3月,新任央行行长易纲曾就货币政策走向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对于是否有降准空间,易纲回答,“要综合研究,考虑方方面面。尽管当下我国外汇占款在持续减少,但应该说,流动性还是很正常的、稳定的。” 他还表示,从流动性角度来讲,也要松紧适度,也要基本上稳定。我们看流动性方面,主要是看市场利率是不是平稳,整个的超额准备金水平是不是合适,各方面的指标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就是我们对“松紧适度”的考量。 而学者对此问题的预判似乎更为明朗。刘澄向《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继续通过降准置换MLF的空间依然存在,“应该是两个月或者是一个季度就应该进行一次降准,未来降准可能会更频繁,但是释放的额度和幅度不会太大,可以叫‘小步、快走、微调’。”编辑:牛绮思(本文刊发于《经济周刊》2018年第17期) 编辑: 喻孟 |